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1-29
“300億活性乳酸菌”、“讓腸道做運動”,大街小巷的廣告詞讓乳酸菌一下變得家喻戶曉。人們也開始有意識追求這些益生菌。市場洞察了消費者的心理,出現了不少號稱添加乳酸菌的食品。但是這些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嗎?
就在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1年第3期省級食品安全抽檢信息顯示,某公司生產的膠囊(保健食品)乳酸菌不合格。
這種膠囊屬于保健食品,國家食藥監局2005年發布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評審規定(試行)》中明確規定:活菌類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質期內活菌數目不得少于106 CFU / mL(g),也就是100萬CFU / mL(g)。
也就是說,益生菌必須是活菌且達到一定的數量才有用,如果乳酸菌不達標,益生菌就無法“活著”到達腸道。此次抽檢的某品牌膠囊的乳酸菌只有5.4×105CFU/g,遠低于100萬CFU/ml(g)的標準。
乳酸菌大多數人都是聽得多但了解得少,它是一種益生菌,能夠將碳水化合物發酵成乳酸。主要功效是調節胃腸道菌群,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另外,它對脂肪的代謝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乳酸菌不達標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制作過程中的成分配比不達標,或者是運輸儲存方式造成。
乳酸菌幫助保護身體抵御有害細菌,寄生物和其它有機物。在它分解時,會釋放過氧化氫等物質產生一種不利于有害菌群的毒性環境,并幫助將它們清出體外。此外,它在消化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能產生一些促進消化的化學品。
事實上,想要獲得益生菌的益處需要滿足很多特定條件。首先,需要特定菌種,必須對健康有益的菌種。同時,要保證足夠的數量,腸道中有上百億細菌,如果攝入的菌數不夠是產生不了影響的。一次攝入不超過1億個活菌,不連續服用,一般很難達到健康作用。最后,還要保證產品有足夠量的活菌能到達腸道。
由此可見,乳酸菌作為人體內的有益菌,一旦出現不合格的問題,便會成為腸道內的有害菌。輕則擾亂腸胃道菌群平衡,重則會危及其他臟器乃至身體健康。
近年來,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大保健食品消費市場,近年來,“90后”年輕人正成為購買保健食品的“主力軍”。但很多消費者對此的了解十分模糊,那么,保健食品到底要如何購買呢?
保健食品應有與功能作用相對應的功效成分及最低含量。所謂功效成分,是指能通過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徑,調節人體機能的物質。
目前主要包括以下9大類:
1.多醣類:如膳食纖維、香菇多醣等;
2.功能性甜味料(劑):如單糖、低聚糖、多元醇糖等;
3.功能性油脂(脂肪酸)類:如多不飽和脂肪酸、磷酯、膽堿等;
4.自由基清除劑類:如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光甘酞過氧化酶等;
5.維生素類: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
6.肽與蛋白質類:如谷光甘肽、免疫球蛋白等;
7.活性菌類:如乳酸菌、雙岐桿菌等;
8.微量元素類:如硒、鋅等;
9.其他類:二十八醇、植物甾醇、皂甙(苷)等。
除此之外,以補充人體營養素為目的的營養素類也納入了保健食品的管理范疇,被稱為營養素補充劑,如補充人體鈣、鐵、鋅、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保健食品。
同時在購買保健食品時也要注意鑒別。首先要尋找保健食品上標注的保健食品的“藍帽子標志”。其次,在“藍帽子標志”下方必須標注批準文號并且批準文號格式須統一。國產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是“衛(國)食健字”,進口保健食品是“衛(進)食健字”。
同時,保健食品的批準名稱不提功效,包裝必須注明:名稱、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分、保健作用、適宜人群、食用方法、日期標示(生產日期及保質期)、儲藏方法、執行標準、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名稱及地址、衛生許可證號,缺一不可。最后,消費者還可以通過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查詢該保健食品是否正規。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養生成了社會一大主流,保健食品受到追捧,但是保健食品的功效是否像宣傳的那樣,需要對保健食品質量進行把控。
此次抽查出不合格產品的企業,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已要求相關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及時對不合格食品及其生產經營者進行調查處理,依法查處,并將相關情況記入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這將對企業造成巨大的影響,因而保健食品企業加強對產品的檢測及管控,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