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6-24
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
檢測到新冠病毒!
北京疫情再次爆發,一則新聞將所有人的目光轉向三文魚!
三文魚,曾經食物屆的翹楚,站在食物的高端階層,如今,被人視如敝履,各地緊急下架。
隨后,有新聞報道,挪威養殖三文魚的“種種罪惡”,高密度養殖使得三文魚得病、畸形甚至影響野生三文魚的生存繁殖。
三文魚就這樣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三文魚會傳染新冠病毒嗎?<<<
“三文魚作為一種低等非哺乳類生物,不具有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能力”專家說。
但是,三文魚從遙遠的挪威、智利等其他國家,經過處理、儲藏、運輸、銷售等過程,很可能被周圍環境污染,被病毒污染的三文魚就這么被帶到廚房。
具體哪個環節可能被污染,則是個難以確定的問題:
1.假設捕撈處理三文魚的工作人員攜帶病毒,則可能沾染到食品上;
2.生鮮食品在運輸過程中,儲藏條件和運輸條件差會帶來污染風險;
3.銷售時,環境復雜,刀、案板、包裝材料都和三文魚有接觸;
與其擔心三文魚是不是會傳染病毒,不如繼續保持日常防護措施。
從現有的結論,被污染不意味著必然有傳染性,并沒有發現新冠病毒可通過三文魚或水產品污染等引起傳染。
>>>三文魚還能吃嗎?<<<
一夜之間,超市下架,日料店、海鮮店降價,三文魚瞬間被大量移出市場。三文魚還能不能吃,海鮮還能不能吃?成為喜愛海鮮產品人群的“靈魂拷問”。
能,但是不要生吃,最好全熟!
暫且不說病毒可能污染生鮮食品,就在前一段時間,青島某生鮮網絡平臺,銷售的一批三文魚被檢出菌落超標,檢測數值分為1.7×106,2.4×106,1.5×107,2.1×106,2.5×106(CFU/g),而標準規定為n=5,c=2,m=50000,M=100000(CFU/g)。
據檢測人員介紹,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如培養基、培養溫度和培養時間等)培養后,所得每g(mL)檢樣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總數。通常照GB 4789.2—2016進行測定,用來判定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菌落總數檢驗程序:
另外,近期香港有4人因食三文魚中毒。報道稱,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38年間,在生魚身上發現寄生數量暴增283倍,令食用風險增大。
盡管國標這類產品的微生物含量沒有明確規定,但是隨著環境的污染,使生食的危險性越來越大。
>>>微生物污染,食品安全的“殺手”<<<
不僅僅是三文魚、生鮮食品、茶飲等食品均可能出現微生物污染致病,甚至是危及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全世界每年數以億計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各種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飲水造成的。
在我國,微生物污染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根據2019年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的情況來看,因微生物超標的不合格率為1.6%,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28.4%,位居食品不合格項首位。
6月中旬,某知名的網紅茶飲品牌,也因微生物超標公開致歉。
夏季氣溫升高,濕度大,是細菌滋生的“天堂”。除了食品本身容易微生物污染超標,食品接觸材料,比如案板,日常家用木質或者塑料案板,細菌含量可能高達2.6萬個/c㎡,比家用的馬桶還臟。此次三文魚案板中發現病毒,極大地可能是某條魚被污染,處理過后沒有及時對案板消毒。
疫情出現反復,是一次防控考驗,也為消費者日常食品安全監管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提醒消費者:購買正規產品,勿食生肉,做好日常防護,出入密集場所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