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6-18
疫情陰霾尚未退卻,美國一直引以為傲的食品安全也出問題了。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6月13日,美國的新澤西州一家公司正在從全美召回僅4.3噸生牛肉餡產品。原因是這批牛肉可能被大腸桿菌污染了!據美國安檢局表示,美國每年超過26萬人感染大腸桿菌。
那么大腸桿菌到底什么來頭呢?
大腸桿菌,顧名思義,它就長得像條桿,是個桿狀、棒狀的細菌。早在1885年,德國-奧地利籍的兒科醫生Theodor Escherich就在健康人的糞便中發現了這種細菌。
亦正亦邪的大腸桿菌家族,絕大多數的大腸桿菌是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溫和而無害。與人體互利共生,不僅能夠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長,還能幫助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但是,這個大家族中有一小部分的成員會引發腸道感染,能引起人類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大腸桿菌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6類: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和彌散粘附性大腸桿菌(DAEC)。大腸桿菌屬于革蘭氏陰性細菌(G-)。
大腸桿菌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要性得到承認是在1982年美國的一次有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衛生問題暴發之后。此后,大腸桿菌就開始在全球興風作浪。其中,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是大腸桿菌的一個亞型,以O抗原分型,EHEC可分為O157、O26、O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因能引起人類的出血性腸炎而得名。它是在此次大腸桿菌引發的美國出血性結腸炎流行中被分離出來的。大腸桿菌O157:H7是一個劣跡斑斑的衛生問題“慣犯”,經常在世界各地流竄作案。
1982年,在美國對美國人民最愛的牛肉漢堡下手,“制造”了著名的“牛肉漢堡中毒事件”;
1996年,對日本出手,最終導致9000多人感染;
2011年,其系屬同源的大腸桿菌O104:H4在德國通過芽苗菜“制造”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波及歐盟其他13個國家及美國、加拿大等地,造成4000多人感染。
自此之后,此類事件頻發,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FDC)報告顯示,美國幾乎每年都有大腸桿菌 O157:H7 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發。
那么,這樣“野性難馴”的致病菌如何進入人體的呢?
大腸桿菌O157:H7型,在1982年被分離出來,它的出現并非巧合,這是牛肉生產工業化帶來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肉牛的飼料由青草改成玉米,導致產生新的胃酸,繼而進化出一種能抵抗新酸液的大腸桿菌。新大腸桿菌進入牛糞里,牛卻喜歡在這樣骯臟環境中打滾,大腸桿菌從糞便轉移到牛的皮膚和胃部。雪上加霜的是,在肉類加工廠中,大腸桿菌從皮膚和胃部轉移到牛尸體其他部位,最終進入消費者口中。更致命的是,它也能經受人類的胃酸。
至于1982年的病菌為什么爆發在漢堡產業,幾百頭牛的肉混合在一起磨碎,最終制成牛肉餅,病牛體內的細菌傳播到所有這批肉餅里,這導致了細菌的加速傳播。巧合的是,近期美國新澤西州召回的也是生牛肉餡產品,可見FDC的報告確實屬實,大腸桿菌難纏。
由此次事件就可以看出,大腸桿菌手段了得,其傳播途徑也復雜多樣。
食源性傳播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病。而作為傳染源的動物更令人猝不及防。常見的可傳播本病的動物有牛、雞、羊、狗、豬等。其中以牛的帶菌率最高,可達16%。O157:H7大腸桿菌主要是通過食物而感染到人體的,在世界各地報告的爆發中,約有70%以上與進食可疑食物有關。而且O157:H7大腸桿菌的致病能力和對胃酸的抵抗力都比較強,對細胞的破壞性大。
水源性傳播
1989年的美國密蘇里州發生的一起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爆發,其最終原因就是因為水。由于飲用水被污染,導致了大腸桿菌感染爆發事件。
密切接觸傳播
與動物間的密切接觸也可引起O157:H7大腸桿菌的傳播。不過二代發病體的癥狀往往較輕,有可能是由于感染劑量小或經傳代后細菌毒力減弱的因素。
大腸桿菌 O157:H7 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頻繁地爆發,不禁讓人好奇美國安全管理系統為何在這一病菌前屢屢“翻車”,同時開始好奇中國在這一病菌面前時如何做的。為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3年12月26日發布了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以下簡稱GB29921),并已于2014年7月1日起實施。對致病菌的限量進行了規定。以此來保證進入市場的食品能夠安全健康。因而企業能夠意識到這些致病菌所產生的危害,同時嚴格遵守國家標準,通過專業檢測技術確保進入市場的食品能夠符合健康標準,就能避免大規模大腸桿菌感染事件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