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4-02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別看數量,找一找家里最長保質期的那個食物!
2月23日武漢封城至今兩月有余,回想一下,各地超市里最先被搶購一空的是什么?
泡面!網絡上一度出現“來自香菇面的報復”的段子。
方便面成為獨寵,僅僅是因為食用方便嗎?
當然不是,還因為其擁有較長的保質期,且不影響口感。
當你以為災難很遙遠,其實僅僅是難以預料,疾病、地震、坍塌、火災,突如其來的災難,最先被需求的就是水和食物,而食物的保質期和存儲量直接決定人類能堅持多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超市被搶空。
囤糧保鮮,技術的傳承與改進
對美味食物的追求,無論古今中外都一樣,在沒有保鮮劑、防腐劑的情況下,祖先們想盡一切辦法延長食品的新鮮度和存儲時間,很多存儲保質方法在今天仍然延續。
凌陰
古代冰窖的名字,先秦時代古人在冬季開鑿河冰并搬運回冰窖儲存起來,食物放進冰窖里也可儲存相當長一段時間,相當于現在的冰箱。
銅冰鑒
戰國時期的雙層銅器在外層填入冰塊內層填滿美酒,夏季想喝一杯冰鎮飲料,在古代就不是難事了!
鹽漬法
祖先很早就利用鹽制作各種咸菜、腌魚腌肉、咸鴨蛋等,此方法傳承至今,因為鹽是一種很好的“防腐劑”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煙熏法
通過減少食物中的水分來保存食物,通常將肉類懸空,通過木材燃燒產生的煙將食物熏干,在食物表面形成可以抑制細菌的物質,達到防腐的目的,比如熏肉。
罐頭瓶裝技術
事實上,罐頭等于是一種烹飪法,而不只是保存食品的方法,它是在封存食物以前就先加熱殺死細菌,再進行裝罐隔絕空氣,以延長食品保質期。
除了上述這些常見的保存方法,還有一些地區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進行保存,比如新疆的風干法保存葡萄干,我國西北地區用地窖存儲糧食,北方地區冬季將食物放到雪堆里。
隨著技術的發展,冷凍干燥、巴氏殺菌、真空包裝等保存方法不斷探索,食品的保鮮度和保質期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保質期25年,依然不影響口感的日本經驗
一般要想保留食品口感,其保質期最多在3—5年,要做到保質期達到25年,需要高度的干燥處理,極度控制食品的水分活度來延長食品的保藏期。在國際公認的HACCP食品安全和風味品質管理體系中被視為經常管制的標準之一,近年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將其列為食品檢測項目。
要問為什么把這種快消品制作成保質期如此長的產品,那就要從日本的防災說起。
由于日本是一個島國,地震多發,因此他們在應對災難時都會防范于未然,即使是突發災難也盡可能為生存留“后路”,幾乎每個家庭都配有應急防災包,里面包括飲用水、耐存放的防災食品及求生工具等,且每過一段時間,他們會將儲存的防災食品進行“更新”。
日本的防災食品不僅要求長時間儲存,能滿足人體最低營養和最低熱量需求,還做到了風味多樣。單單一種“防災米飯”就有包括什錦飯、海帶芽飯、紅豆糯米飯等12種口味。
普通的米飯常溫下最長存放不過幾天,日本食品企業充分利用大米的特性,將生米(β-結構淀粉)煮制成米飯(α-結構淀粉)后,再經過急速干燥降低水分,保留營養成分,使其保質期在常溫條件下達5年。食用時只需注入熱水或常溫水,便可還原味道,更為特別的是產品研制中考慮到過敏體質人群,嚴格控制拒絕使用27種特定過敏原物質。
1.保質期長達3年的咖喱飯
2.保質期可達7年的礦泉水
3.保質期7年的餅干,包裝上還貼心地用大字標明了食物所含的卡路里
4.保質期5年的多種口味罐頭面包
5.保質期3—5年的日式牛肉飯配有自加熱包裝
很多人不禁疑問,保質期這么久,是添了多少防腐劑?實際上,防腐劑只是其一,除了特殊的工藝,他們采用的包裝材料具有高度的阻(氧)氣性、吸氧性、阻濕性、遮光性和阻芳香性,保證被包裝產品在無菌包裝或高溫殺菌的前提下,達到超長保質期。
第二天過期的食品今天就要吃完嗎?
對于保質期比較短的鮮奶,偶爾忘記喝,看一眼保質期,不禁引發靈魂的直擊“明天就要過期了,今晚12點之前要喝完它嗎?”
那就要先搞清楚,何謂保質期:根據GB7718-2011中規范的保質期,指的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儲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這里說的“品質”不一定是指安全指標,每一種食物都有多種屬性,比如外觀、顏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等。通常哪個指標最容易變得不合格,那么“保質期”就是保的哪個指標。
1. 熱灌裝的酸性食品、水活度很低的食品、無菌包裝食品等,由于這些食品中細菌和霉菌無法生長,所保的“質”就是風味和口感,即使過期也不影響安全。
2. 生鮮的食材,以及沒有完全殺菌的食品,“變質”的原因就往往是細菌生長,臨近保質期或超過保質期最好不要食用。
3. 封裝食品開封前都經過了食品殺菌,所有致病菌、腐敗菌和絕大部分微生物都被“處決”,使食品符合保質期要求。但食品一旦開封,細菌便會極速侵入,使得食品保質期基本“無效”,這里的保質期就是密封下的特殊狀態。
食品的變質是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所以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按照食品標簽上的時間產生突變,與其生產工藝、食品構成、儲存環境均有關系。
蛋白質類食物:像一些雞蛋,酸奶,魚肉類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過期就會很容易滋生細菌,發生腐敗,如果聞起來有一些怪味或者食物發黑,說明已經變質了,千萬不要再食用。
糧油米面:這些食物開封后容易導致保質期縮短,如果出現發霉、生蟲、酸敗等情況時都不能再吃了。
如果是按照說明冷藏保鮮情況下的盒裝鮮奶,不確定是否過期,可以利用加熱來判斷其是否變質。將牛奶加熱到微沸狀態,如果質地均勻,口感正常,則說明微生物并未超標,可食用。若出現絮凝、沉淀、黏稠結塊等問題,則說明已經變質,不可再食用。
總之,保質期內的產品不一定沒變質,保質期外的食品不一定不能吃。
3個月、6個月、9個月,同樣的食品為何保質期不同?
同樣是奶類,有的保質期只有幾天,有的保質期長達12個月,甚至有“保質期越久,食品添加的防腐劑越多”這樣的謠言。
實際上,食品本身的特性、殺菌工藝、包裝形式不同才產生不同的保質期,一般保質期較長的牛奶制品采取高溫滅菌和真空包裝等方式,隔絕氧氣,正規廠家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食品中,包括防腐劑在內的各類食品添加劑的含量都是安全的。
我國食品保質期主要是由生產廠家自主確定而來,但并不是說廠家可以隨意敲定,一般都會經過多次試驗估測該食品的安全期限。
對于廠家來說,保質期并不是越長越好。保質期過長,一方面可能帶給消費者“不新鮮”“濫用防腐劑”等暗示,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產銷循環的不確定性。
一般而言,是按照行業一般要求,或者跟經銷商確定一個需要的保質期,然后研發人員通過改進配方、生產工藝等來設計產品。
1.首先把產品在設定的保存條件下保存(也通過某種“加速變質”的實驗室來推算)
2.每隔一段時間取樣,測定各個關鍵的指標,看是否還在設定的標準范圍內。
3.如果在確定的保質期內,各個指標都可以接受,就用這個保質期;
4.如果有某個指標變得不能接受,就繼續改進配方或者生產工藝,直到保質期內各個指標都符合要求。
保質期相當于企業的一個承諾,承諾在此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證,可以放心的食用。一般來說,易腐敗,易氧化的食品對保質期的要求更高,水分多,蛋白質,脂肪含量比較高的食品過了保質期就特別容易出現質量隱患。
食品包裝袋上的“保質期”、“貨架期”、“保存期”、“最佳食用期”、“最佳賞味期”等等都是一種安全性和口味的定義。對于生產商來說,從法律角度,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拆封即食后出現的人體損害,商家是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因此保質期是商家的減少損失所必須謹慎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