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咨詢
聯系電話
置頂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4-07
隨著疫情在海外的爆發,新冠肺炎感染患者開始呈幾何級數增長,各種市場負面影響開始逐漸顯露。首當其沖就是滿足日常所需的糧食產業。
近有報道稱,越南暫停了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塞爾維亞停止了葵花籽油和其他農業物資的出口;作為全球重要的小麥面粉出口國,哈薩克斯坦禁止了小麥面粉、胡蘿卜、糖和土豆等農產品的出口;俄羅斯方面也表示,將每周評估情況來決定是否出臺出口禁令。
這人不禁讓人們思考擔憂:我們的口糧供應安全嗎?
米面無憂,能“吃飽”
2019年我國稻谷產量2.096億噸,預計年度結余1430萬噸,而且已經連續多年結余。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1.34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年度結余1400萬噸,同時由于消費結構升級,面粉消費下降,國內食用消費總體平穩,已連續7年產大于需。
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庫存處于歷史最高水平,階段性過剩特征明顯。
“吃得飽”,那“吃得好”嗎?
袁隆平曾經講過:“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能夠絆倒一個國家。”糧倉雖然已經填滿,但糧食的質量更是牽動億萬民眾的心。
2020年1月14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中國安全發展報告》《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現階段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仍較為突出,不僅工業化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影響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污染造成的后果也日益凸顯。
在我國,最為普遍的就是農藥污染,而糧食作物的農藥殘留問題近些年已經成為了最受消費者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為病蟲災害問題,部分生產者濫用農藥、超劑量施藥或是超過安全范圍使用農藥的問題時有存在,糧食吸收累積,最終導致污染。
目前使用的農藥,有些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成為無害物質,而一些有機氯類農藥卻難以降解,殘留性強。這些直接或間接殘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產品、 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農藥被稱為農藥殘留。
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使用農藥原藥30多萬噸!而這些農藥所產生的農藥殘留一旦被人體吸收,危害極大,會誘發眾多疾病。
困境需要新標準
因而面對普遍出現的農殘留問題,日益嚴峻的健康困境,新的國家標準中農殘就是重點部分之一。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了包括GB2763-2019《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在內的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于2020年2月15日正式實施。
新標準GB2763-2019規定了356種(類)食品中483種農藥共7107項最大殘留限量。新增了2967項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修訂了28項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并規定了109種農藥在肉、蛋、奶等27種居民日常消費的動物源性農產品中703項最大殘留限量,對農殘限量的覆蓋更廣。
面對新考驗,有更多手段
同時世界各國對農藥殘留問題高度重視,對各種農副產品中農藥殘留都規定了越來越嚴格的限量標準,農藥殘留嚴重限制了我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同時,應對重大危機所需的不僅僅是“量”,更重要的是“質”。此次疫情,將是考驗糧食質量的重要時機。因而,如今的形勢,對農殘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殘檢測成了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
因此,此次新標準GB2763-2019規范性引用文件就涉及192個檢測方法,首次新增加GB23200.1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B23200.10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源性食品中草銨膦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等檢測方法作為指定檢測方法。
我國頒布實施的《食品衛生法》和《國家食品衛生標準》也對糧食質量進行了規定。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糧食質量安全問題所承擔的經濟發展責任將更加巨大,因而也對社會各界提出了要求。從源頭開始,把好糧食質量關,對糧食生產、儲存、加工等環節進行衛生指標檢測,以此來維護糧食市場的穩定性。